午未时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在中国古文字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五行的具体含义。 要了解这个概念,就得从“五”和“行”这两个字入手。 五,在甲骨文中像五行中土的形状,金文小篆中,都延续着这样的形状;而行,在金文中像两排人马并行的样子。所以五行的二个字,原指的就是行列、队伍的意思。 那么五行中的行,为什么是“行列”“队伍”的意思呢?因为“行”的本义其实就是“行走”,而“走”在古代是一种象形文字,它上面的一横代表地面,下面的一横代表双腿在前进,合起来就是走路的象形文字了。既然能“走”,那肯定就得有路(方向)才行啊!所以,“行”后来引申出“道路”“行动”等意思。 那五行中的五又是什么呢?五其实是古人对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抽象化概括,它包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所以《尚书·甘誓》里有言:“禹甸众工,既平水土,爰暨山陵,爰及丘陵,爰入泽地。”这说的是大禹治水之后,平定了土地山川,后来进入沼泽地带。这里的“五”其实就包含了山川高原和沼泽等所有的地形地貌。 所以五行中的五,实际上指的是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
我们现在使用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基于五行建立的。这种纪年法把一年划分为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时辰。每个时辰分为三刻,每一刻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十二个时辰,正好对应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往复的时间过程。 而午未时的五行归属,其实是由干支确定的。我们知道,子夜一到子时,阳气开始生起,到了午时阳气达到顶点,下午未时而阴气开始产生,酉时阴气最盛从而孕育新的生命。阴阳交替,昼夜轮换,因此午时和未时,就属阳火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