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钱有什么作用?
铜钱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商朝,而真正的普及和发展是在汉代。西汉初期,由于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统治者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弥补战争中造成的空缺,同时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去服兵役),于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钱币——“五铢钱”。
“五铢钱”背面有穿孔,便于系绳携带;正面文字由“五铢”二字组成,其中“五”字为上下结构,“铢”字为左右结构;重量标准为每枚5铢(合今2.9克)。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本位制度,以黄金作为货币单位,每枚“五铢钱”折合0.7867克黄金——这在当时算是很贵的了!所以“五铢钱”十分受民间欢迎,一直使用到汉武帝时代。
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权变迁,导致了法定货币的混乱,各种各样的铁制货币开始泛滥(因为铁比较便宜,而且不容易保存),比如“五铢钱”“开元通宝”等。到了唐朝又重新统一了货币制度,铸造了统一的金属货币——“开元通宝”,这是继汉钱后最有代表性的唐代钱币。
“开元通宝”的形状仿照汉五铢,但直径变大,重量变轻,改为每枚重2.4克;钱文为李隆基御书,其钱文先刻好模板,然后浇铸而成,故字形整齐划一。由于用料精良,工艺考究,“开元通宝”形制优良,经久耐用,加上唐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开元通宝”在唐代乃至以后各代都受到普遍重视和喜爱。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不安,各地割据称雄,导致国家统一性丧失,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各种虚值、滥发纸币现象层出不穷,钱钞严重贬值,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所好转。宋太祖建国之初,考虑到“三节度”(交子、青布钞、红封袋印纸)的弊病,于是就决定铸行“钱货”即纸币与铜币并行,以补商品货币的不足。宋真宗时曾颁布铁券令——《庆历诏条》禁止地方铁器货币流通,后来虽然有所松弛,但总体而言宋朝对银、铜等贵金属的管制相当严格。在这个阶段,铜币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信用货币(由国家信用作保证),只有价值符号的功能,而不体现一定的实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