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古代叫什么?
“学校”这个词,是一个现代词语。在古汉语中是没有的。 “校”、“庠”、“序”、“塾”等词古已有之,但指的是一种地方(邑)或一种机构(府、州、县等)中的教育场所。如《礼记·王制》:“大学在虞氏之宫。”唐朝的韩愈《马说》中有“天下有道,以马为人君;人君无道,以马为校猎。”的句子。这里的“大学”和“校”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学”字被用来指称学校的开始要晚得多,它首先出现在佛教用语中。南朝梁朝时期佛经翻译中才开始出现“学”字,指称学校。
《大般涅槃经》卷十:“我今此身,终不虚生,虽复在家,犹是出家,未曾有学,何况有行。”这里把“学”和“家”相对举,表明它是僧侣教育机构的代名词,其含义和“寺”差不多。后来这个“学”字又被借用来指称儒家教育机构,如范缜的《神不灭论》:”问曰:人生有形,天覆无形;人有气息,天管呼吸。若斯之类,何得谓人死化为鬼,变易形状,入于幽冥?答曰:形者魂魄之气,气味而已.....人之生死,形归土中,化而为泥,气上腾为天,分散清浊,流润万物。惟此气息,是谓鬼神。此则经传所称,鬼神所在之处也。”
这里的“学”字显然是指儒家教育机构了。 其实,用“学”来指称儒家的教育机构,这是一个非常迟出现的概念,它出现于宋代,而不是唐代或者汉代。南宋朱熹《论语》注云:“凡私淑弟子,皆须以书谒师,通姓名,然后敢求学问。”这时的“学”已有了今天的含义,指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