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属于五行什么?
木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眼里,万事万物都属于五行的范畴,人体亦不例外。人体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五行的火、木、土、金、水相匹配,这一匹配,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五行的特性,并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推演而成的。首先,以五行的特性,参照人体五脏的形态、功能等特点,求其同异,找出它们在属性上的共同规律,然后,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作出“以象配属”。比如,肝与木,木性可屈伸,有枝条,肝外华于筋,条达疏泄,主人体之疏泄,调节血量,具有与木相似的“生发”之象,因此,肝属木。又如,火性温热,有炎上之性,心脏主脉,其华在面,温运血脉,调节体温,有与火相似的“温热,炎上”之象,因此心属火。至于其他三个脏亦同此例。其次,在象类配属的基础上,再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比附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变化的关系,如木(肝)生火(心),即以五行的生克规律来说明肝能滋养心;木克土,则说明肝能制约脾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彼此制约而又互相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人身。
五脏属五行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时,亦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病理上,五脏病变,亦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传变。如肝病传心,是木火刑官(即子病犯母);肝病传脾,乃木旺侮土(即子旺伤父),或脾病及肝,土病及木(母病及子),或心病及肝,心火刑肝木。反之,在治疗上,亦按照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制定治则,选择方药,施行针灸。如肝病及脾,木旺侮土,可用抑木扶土之法,使木有所克,土有所生,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些在中医学中都是属于调整人体内部平衡的能力,即属于“内平衡学说”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