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怎么排的?
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的属性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所以又称之为"五材”或“五源”。因此五行不仅仅代表的是五种物质,而且还包含了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演变而总结出来的哲学观念。
在《尚书·洪范》记载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德,和乃生,不不格”其中的“行”通“形”,意为形态,特性等,“德”即德行,品性; “和”为和平,和谐; “克”指的是克制;“勿告”是不言明;文中所说的五行,其实指的就是事物的五种形态,五种德行,相互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当它们之间关系平衡时才会产生万事万物,如果它们中的一种克制了其他四种,那么世间就会发生灾异。 五行的相生次序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的次序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五行其实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不能缺失的,而且任何两个元素的组合都会形成一个新的元素并会产生新的规律。 而五行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颜色,形状以及方向,古人就根据这些来进行占卜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等等。 在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系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内容,例如方位说,音律说,干支说还有历法等等都与其有关,而这些学说也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