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五行属什么?
2019年4月,本人前往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进行调研考察,对当地风水格局有了一定的认知。 先介绍下地理情况:
一、县城中心位置地势略高,往东和北边是河流冲积平原;西边为丘陵地带(此段河流为沱江),南边则是低山(最高峰海拔570米与成都龙泉驿区接壤处)。
二、县城北部有“双凤朝阳鸟”地局,也就是现在修建的广场那块;南部则有一“卧龙戏珠”之地气。此处是南北走向的一条山脉,而整个城市正好位于山脚及山间平坝里。
三、在县城周边还有几座山峰,比如与成都交界处的大凤尖,因形似凤凰展翅而得名;而与此相对的则是与重庆交界处的二凤嘴,也是一座孤峰。另外,城东方向还有四合头、九龙桥等小山峰;城南也有牛心山、牛角寨等群山。 而我们这次要讲的正是这卧龙岗上的古龙灯节。
据考证,明末清初时,此地尚属偏远山区,人们靠农耕为生。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加之灾害频繁,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后来朝廷下令开垦荒田,招募流民。于是一些外省人和本地难民纷纷下山开荒,并逐渐形成村落。但由于这里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区,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抱团取暖。
当时的村社组织叫做“堡”或叫“庄”,一个庄一般由几个家族组成,每个大家族又分为若干小族。这些族之间相互联姻,以加强团结力量来抵御外来侵扰。 由于地处偏僻,外来势力很少到此骚扰,故各族之间相安无事。但每逢天干地旱时节,大家还是得一起下山耕种。每当此时,各户便轮流派出壮丁去附近打柴,并抬回山上给各家烧火做饭。
因为都是同一个姓氏,所以每家都派同一辈份的人去打柴。时间长了,这些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到后来他们干脆不自己上山砍柴了,而是把柴火买回来,然后卖给其他各家,从中赚取差价。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反而增加了许多……如此往复,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
时间一长,他们发现,每逢天干地旱的时候,山下的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上山找柴。其实,柴火都在不远的地方,只要找到一棵倒树,即可顺杆而上,不用走很远的路。因此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提前在倒树下挖洞埋上木炭,等到山下人马到来之时,再以高价将其卖出。
久而久之,他们便发现了这个商机。于是在山脚下专门修了一座寺庙作为买卖交易的场所,同时还在山上专门设置了驿站,用以接待客商。就这样,一座商贸重镇应运而生…这就是隆昌的来历。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木材贸易。他们开始向各行各业发展,甚至出现了不少资本家。这些人中既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从外地来的客家人。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思想…
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也就是民国二年(一九一二)春正月十七日,当地驻军某旅团长张作霖率部驻扎于此。他见此处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遂下令将这里改建成临时营房——这便是隆昌最早的军营所在地。自此以后,这里的商业更加发达起来,各种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由于此地靠近川黔边境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且交通方便,所以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之一;而其自身独特的地形地貌也使得它拥有“天宝物华聚隆昌”“蜀道明珠天下扬”的美誉.时至今日,尽管时光荏苒,岁月更替,但它的历史风貌仍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这座古城的风水格局以及它现在的处境吧! 其实从上面的那些背景资料里就能看出来,隆昌古城是一座典型的山环水抱之城郭,其城垣布局也与传统风水学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我们从它的总体形状上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口”字形结构:从西北到东南方向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沱江);而南面和西面则是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环绕着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这条道路即为今天之马路街;至于东北角则为一片开阔地——这就是隆昌城的“正门”——南门。
而在这条道路的中间部位还分布有几条小巷子(大巷和小巷)分别通往各个街区:其中以“大东门”(今已不存)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出四条街道;而在东边则有一条小河自北向南流经此地注入河中形成了两个半岛即所谓之“河湾”;除此之外还有数个小村庄散布其间点缀于山水间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图…
总之,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得这里成为一个绝佳的居住之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正在逐步被破坏掉以致最终消失殆尽。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堆堆垃圾和尘土飞扬的景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