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反映企业的什么?
利润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最终成果的计量,它反映的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投资者投入资金的报酬。 利润分为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等。其中,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投资净收益是指投资的本金收不回来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债券利息收入、股票分红收入和对外投资的收入等;补贴收入是国家对国有中小企业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补贴性质,应直接冲减“资本金”。 而净利润是指公司税后利润(即扣除税收费用之前的利润),它是利润的最后计算基础。
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经营资金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企业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后的剩余资金的数量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资金的循环周期及在每个周转节点的收入、费用情况来分析企业利润的形成原因并合理预测可能的利润数额。
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很多,有收入因素(如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和销售金额等),也有成本因素(如采购数量、采购价格和采购金额等);有经营活动的影响因素,也有投资活动的影响因素;还有财务费用和其他管理费用的影响等等。要合理确定企业的利润就必须对上述各个因素进行合理测算。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指标,既可以通过收入减去费用计算求得,又可以通过资产减去负债计算求得。
利润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企业的营业利润即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数额;投资净收益是指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数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是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减去各项损失后的数额。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利润的来源是广泛的,企业的销售行为、投资行为、营业外收支等各种收入和各种支出对企业的利润都有着影响。因此,利润的变动可能是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得当和经营能力提高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偶发事项的影响。这些利润来源的构成情况提供了关于利润质量的信息。同时,利润的形成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利润的多少也是会计职业判断影响的结果。利润指标的固有缺点降低了利润的质量,因此利润指标的运用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计量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
由于存在诸如收入确认、费用分摊等职业判断,因而同一个企业不同的利润信息可能都符合客观事实。由于会计上存在很多的备选方案,利润信息的编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方案的选择。当管理当局需要获得比较高的利润数额以反映其良好的业绩或吸引投资人时,它们会选择使净利润最大的方案;当管理当局需要获得较低的利润以达到合理避税目的时,它们会选择能使净利润最小的方案。利润信息的计量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导致利润信息的可比性大打折扣,也给管理当局提供了粉饰利润的空间。
二、利润包含有很多一次性或偶然性的收入
由于利润是-个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减费用的配比结果,因而利润中不可避免的包含很多一次性或偶然性的收入。这些-次性或偶然性收入不反映企业正常的获利能力,但是却对利润存在重大影响。如果管理层将偶然或-次性的利润当成是经常的或持续的,就会导致企业对未来的预测不准确,导致管理层的经营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下降。
三、利润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润的变动,可能是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代表真实利润的增加,而是物价水平的膨胀。在通货膨胀时期,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会比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会计政策的选用不同会导致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操纵,对投资和决策者产生误导。
四、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持续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的资金会不断贬值,但利润却未考虑资金成本变化的影响,因此利润可能掩盖了企业某些方面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