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之年指什么生肖?

淳于国菲淳于国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6年,丙辰龙年,中国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1958年,戊戌狗年,新中国建立了北大荒农场; 1932年,壬辰龙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1942年,壬午马年,日军在河南制造了“花园口事件”; 1940年,庚辰龙年,八路军百团大战; 1928年,戊寅虎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 这是干支纪年法。古人用这种方法记年月日时,至今仍在沿用。

每个天干地支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年份”。例如,大家熟悉的1984年和1992年,就是用干支来表示的——农历甲子鼠年腊月三十和农历壬申猴年正月十四。而1984年农历腊月三十对应的是新历1985年2月20日,1992年正月十四对应的则是3月6日。 从古迄今为止,我国累计出现了60个丙子时,每一个丙子时又各有不同。 每个甲子年间,都会有两个丙子年和两个丙丑年,如此周而复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发现,某些丙子年或丙丑年的天气变化有着明显的共性,于是古人将其单独命名,称之为“丙子运”“丙丑运”或者“丙寅运”等,并把它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走势。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某个地区某一年的气候变化与几年后该地区发生地震有关系。一次著名的地震记录是公元1356年的太湖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当时的苏州“屋宇震动,夜不成寝。苏州西偏,平地忽陷,积水深数尺。民家大树木,发根摇动,声如吼叫。自昭灵宫至河渚间,地裂水溢。”

到了当代,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1976年我国辽宁鞍山出现“冷冬热夏”气候异相,随后在第二年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第三年则暴发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洪水。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有人担心气候异常会影响工农兵的革命热情,于是就找到了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周恩来。

周总理想起了叶剑英元帅曾经作的一首《鹧鸪天》,其中一句“冬暖更闻雷闪电,春寒还见焰腾空”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在1975年的农历冬季,我国的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异常的暖冬现象,以至于南方出现了火灾,北方的冰层也发生了融化,而且还不时有空中的闪电出现。这明显与“冬至子之半,天上的闪电,地上熊熊的火”的描述不符。那么,究竟是哪首诗出了错呢? 周恩来的目光终于落在了最后一句上——“若使青春能永驻,老夫何至于今日。”原来,叶帅那首著名的《咏春》最后一句的确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春蚕结茧自行松。”如果将“结茧”改为“开花”,不就应了“春天到人间,花草遍山野。”吗?于是,他让有关方面立即以国务院的名义更改诗句,并印发全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