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五行如何划分?
汉字中的“五行的属性”是由每个汉字的读音来确定的,不是由每个汉字字形的结构确定。 这个结论的根据是《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关于许慎的五音六律与八卦相配的理论体系: ①“凡声而谓耳所得为之闻”,就是声音是耳朵能听到的范围;②“声者宫立而制别,阴阴不同,阴阳和而万物得”,是说声音有阳声、阴声之分;③“故宫、商为主,阴阳不并,则极圆不孤,阴阳合五声俱备”等等。
由此看来,古代汉语的文字是根据它发音时的音高来确定它的性质的(即其五行)。 而现在汉语口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很多古入声字都变成平声(现代普通话的阴平和去声,北京方言叫“上声”和“去声”)了,这些变成平声的入声字在《康熙字典》里都是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拼音里的a o e i u v等元音韵母或儿化韵)了。
例如:木(mù)、土(tǔ)、日(rì)、人(rén)、大(dà);石(shí )、水 (shuǐ)、手( shǒu ),心xīn;口 (kǒu), 眼 yǎn, 骨 gu, 五wǔ… …等。 所以这些变成了平声的入声字,就失去了他们的“五行”的性质了!
我举上面那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凡是《康熙字典》里注音为a o e i u v的字都不是“五行”的字。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字才是“五行”的呢?请看下面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的原文: “周礼八政,一曰食,二曰居。圣人甚谨乎日月星辰之端,不可乱也,故春则乘鸾,秋则骖白麟,盖取诸《易》乾卦。” 从这一段话来看,古人的八字是以“月令”为准的,也就是说,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立春开始算第一个节气,立冬结束)。所以古人把“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寅申四个地支分别称为四正,因为这四个时辰正好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夏至、立春节气、立秋节气。其他八个地支称为四隅,对应的四个节气分别为:春分、秋分、清明、霜降。 在许慎的原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黄帝之史仓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制文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指的是“独体字”,也叫“偏旁部首”,比如“门”字;“字”指的是“合体字”,用几个字形简单的“文”(偏旁部首)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构词或者造句用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一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他把这些汉字分成了540部,并且给每个汉字编上了一个数字代码,用来查找该字属于哪一部。同时他也把同一部的所有字的发音归到一起,然后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总结出这个部分的全部汉字的“五行”性质(包括它的阴阳)以及部首笔画数(因为有些字的写法虽然一样,但是它们所属部分的笔画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只有《康熙字典》中给出数字代码的部分(540个部首)才能确定这个字的“五行”性质。其他的《康熙字典》中没有列出数字编码的数字,都不能认为是“五行”的字。 另外,由于现代人说话的音调和古人有很大不同,因此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汉字已经不是原来的“五行”属性和方位了。 举个例子吧: 古人在讲“东南西北”的时候用的是五个不同的单音节语素来表达这五个方向的意思。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四个双音节词语的词义已经完全替代了他们各自的单音节语素表示的方向意义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康熙字典》是怎样表述这三个语素的: 东dōng(五行属木):从“厂”从“方”——“厂”指房屋,“方”指土地。意指太阳初生的方向,因位于东方,故又特指中国或黄河以东地区。 南nán(五行属火):从这个语素的部首来看,它就是个南天的意思——“南斗六星”,可见它是天象之一。在古代,南方多炎热多雨森林,且江河湖泊众多,因此南方又具有温暖湿润的含义。 西xī(五行属金)——从“西”这个字本身来看,它就代表日落之处。
北běi(五行属水)——从“北”的左边偏旁来看,这是个“背”的意思;右边“尔”指你。“北”是个会意字,本义为背对太阳。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东、西、南、北”这四个单音节词,除了表示方向之外,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五行”属性和方位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