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字属于五行什么?
“博”字的五行是:水 解释如下—— “博”,有宽广、广大之义,引申为丰富、充裕。又指不同学科的很多知识!而古人造字,往往具有某种含义或象征意义在其中的。比如这个“博”字,上面有两个“十”,下面有一个“尃”——也就是古文字的“步”(现在的简化字“步”)字,表示在地上走路的意思。
“博”的字形本义,大概就是一个人手持着两个“十”,在地上一步一步地走,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犹如走遍天下般广博! 那么,为什么“博”字的五行会是水呢?这得从“博”的部首说起。 古文字中的“足”,很像今天的“脚”字,但是脚趾是一笔分开书写的。而到了金文阶段,脚上的脚趾被合并起来,成了一个像“竹”字一样的形体。这种字形在古代是很普遍的,所以“足”字在金文中或者篆文中,都常常作“竹”或者“豐”。
例如“备”字,甲骨文写作“勹畐”(左边是一个“人”字),金文作“囗(wéi)豊”,小篆作“備”;“疾”字,甲骨文作“疒攴”,金文作“疒豊”,小篆作“疾”等等。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常识了,汉字中的所谓“象形字”“会意字”,其实很多都是“形声字”——因为汉字的构字法,其实主要是“偏旁组合”的方式构成的。也就是说,有很多汉字,表面看上去是象形的或者是会意的,但其实质却是形声字。
“丰”字是个典型例子。它的字形就像两串果子,上面一串,下面一串。实际上,这就是“豐”的异体字写法——“上面一个日,表示天明;下面一个豆,表示丰收。天明之际,万物皆露,大有收获。“豐”的字形本身,就暗示了“光明与收获”的意义。
而我们说“博”的字形很像是一个人在走路,其实这也是形声字的构造特点。因为“辶”其实就是“辵”(zhǒu)的古字,表示人在行走。而下边的“豊”,其实也是“豐”的古字,也是象征收获。因此“博”的五行就成了水——取象于“水流”一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