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是轻轨吗?
首先,定义的问题。根据《铁路线路设计规范》(TB10048-2019)第3.1.1条,高速铁路是指“设计时速大于等于250km/h但小于350km/h的铁路”;而快速铁路是指“设计时速大于等于160km/h但小于250km/h的铁路”。 由此,按照中国现行的铁道行业标准,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速的大小——低于250km/h的是快铁,高于350km/h的是高铁。 而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快铁”,因为只要是建成投入运营的铁路项目,其设计标准不可能太低。比如新建电气化铁路的牵引定员按6000人/小时计(这已经是很保守的数值了),换算成每天就是144000人/天的通过能力。这么大的通过能力,加上接触网供电、列车运行全电气化的技术特点,让新建的铁路基本上可以做到环保无声,与现有城市建筑协调性较好。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考虑到环境影响以及与城市规划的兼容性,新建的铁路项目(包括地铁、轻轨等),凡设计速度不低于160km/h的,都可以视为高铁,因为只要速度上去,铁路对城市的干扰就相对较小。 当然,有人会提出京哈、京沪等老线路,这些铁路由于建成较早,初期设计标准偏低,目前已经是超期服役了。不过既然能顺利开通,说明本身的质量也是符合标准的,况且现在提速改造也是在原线路基础上的优化提升,并不是无中生有。至于改造成本,估计跟新建比还是便宜不少的。所以从维护现状的角度说,这些线路保持现状不变也是可以的——毕竟是老线路了,即使改成高速线,对运输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多少贡献,而且为了高速而把既有线路改得面目全非,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说也是个亏本的买卖。
严格意义上讲,地铁和轻轨是有区别的。
地铁最高运量要达到5万人次,每小时运行30对列车;轻轨最高运量为2万人次,每小时运行20对列车。
地铁和轻轨路网的结构及线路敷设形式也不同:地铁一般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域设置路网,线路大多处于路下隧道,工程艰巨,造价高;轻轨大多在人口众多的大、中城市及特区采用,线路敷设条件较好,工程容易,造价较低,发展迅速。
我国的城市人口分布和国外不尽相同,因此,客运量5 000~30 000人次/h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目前还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中低运量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它的最大运量为2万人次/h,与轻轨类似,但采用跨座式单轨形式,结构简单,造价低,施工方便,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发展很快。
实际上,国内对于地铁和轻轨并没有作明确的定义与严格的区分,一般只按每小时客运量这一技术指标来区分大运量的地铁系统和中、小运量的轻轨系统。
地铁的列车对数在30对/h以上,每对列车长120~200m,6辆编组,时速达80km/h,地铁线路埋设在地下较深处,与市区主要干道和公共广场平行布置,主要解决市区中心内的交通。轻轨的列车对数为20~30对/h,时速为50~70km/h,多采用地面或高架桥上敷设。地铁和轻轨的建设费用每公里分别为4 000万~15 000万美元和2 500万~5 000万美元。
轻轨与地铁的车辆不同,主要体现在单节车厢的长度,一般地铁的单节车厢在24米以上,像北京地铁5号线采用的b2型车,总长140米,6节车厢,宽3米。轻轨的长度较短,一般是21米,像重庆单轨3号线,单节车厢长22米,总节长132米,6节车厢,宽2.8米。地铁的轴重普遍高于轻轨。
现在各地修建的“地铁”,实际上都是“轻轨”,只是人们习惯了“地铁”这个名词,而将“地铁”当作了“轻轨”的代名词,其实,现在修建和规划的都是“轻轨”,真正的“地铁”还没有修建的。比如说北京规划和在建的19条地铁线路,只有5号线勉强符合地铁的要求,其余的都是轻轨线路。
所以深圳地铁是轻轨,只是人们习惯了这样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