涒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涒,金也,象水流出。——《说文》 涒者,流速之谓也。金气流动疾速,故从水。 ——《五行大义论涒》 清·徐道生 “涒”为“水”和“辛”组成的会意字。“水”表音,“辛”表意。“辛”的金文字形像田中除草的样子(见金文字形“辛”)。古人种植作物必须及时除草、松土。春天,植物刚发芽的时候,草儿也很鲜嫩易除;夏天,草木生长茂盛,需要不断除草、施肥、浇水;到了秋天,草木开始凋零,这个时候除了杂草,庄稼基本成熟了,不需要怎么管理了;冬天,百草枯萎,无须除草,只需少量灭茬即可。“辛”的字形就像是在表达“百草枯黄,秋收冬藏”之意。
“辛”的本义即指代百草,引申象征百物,再引申泛指一切事物。由“辛”组成的字大都含有“遍”的意思,如“音”“诗”“章”等。
麻胜优质答主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汉族古代常用来计算年岁日辰顺序的方法。干支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的合称。先说天干,甲、丙、戊、庚、壬。汉字左边的偏旁是“日”,表示这些都是与太阳活动有关的现象。
一、甲:甲的本义是蔷薇属植物的刺,引申义是植物表皮的硬刺,由植物的硬刺又引申出金属铸造之器和金属表面的硬皮和铜锈。所以甲可以理解为坚硬的表面的意思。与太阳活动相应的有:1、古时把日全食称为天狗食日。“甲”代表日全食现象。
所谓日全食,就是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刚好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月亮会完全挡住太阳。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容易发生日全食。2、甲还可以理解为甲骨文,就是记录太阳活动现象的文字。3、甲午年。60年甲子年中,有两次甲午年,即甲午年、丙午年。午,就是马。为什么将马和太阳相联系呢?因为马身上的汗毛和斑纹如铜锈一样。将两匹马用阴阳爻表示出来,则甲午年为阴爻年,丙午年为阳爻年。两相比较,容易看出丙午年比甲午年太阳活动剧烈,事实上,近百年两个甲午年中发生过多次日全食。
二、乙:金文字形,象植物初生时弯曲的样子,引申为草木。古书中有“乙夜”,指亥时和子时之间的夜半时刻。为什么称夜半时刻为乙夜呢?按阴阳五行的观念,天属阳,地属阴,昼属阳,夜属阴,植物生长归地。而夜半之前(亥时)正是天地“阴阳交合”的“子时”。“乙夜”即天地交合的草木。与太阳活动相应的有:1、“乙夜”可以理解为草木受到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如变种植物的出现。2、古时有一种“白虎星”,出现时也是凶灾临头的兆头。“乙”代表白虎星。白虎星即火星,火星常常与地球和太阳“呈一条直线”。太阳黑子频繁时“白虎星”也闪亮出现。
三、丙:金文字形,象太阳光闪之形。《诗》中的“东方之朝阳”,指从东方初升的太阳。《楚辞》中有“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把太阳当做了群星的中心。与太阳活动相应的有:1、古代常用“丙”代替太阳。(甲日逢丙火是吉庆的预兆。)2、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丙申、丁酉、戊戌。古人相信,在丙申年里发生了关于月亮的灾难性事件(大陨星的撞击),使得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和位置都不再与太阳同步,从而月亮失去“月之星辰”(太阳是日之星辰)的光辉。申月以后的酉月和戌月也不复初秋月圆的美称(《诗》有“七月流火”,火,就是心宿二。)。
四、丁:与“钉”音、义相通,本义是壮盛的草木。甲骨文象形四条向上出的形。四条向上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太阳黑子活动使地球出现的“四极磁场”。“丁”代表四极磁场。与太阳活动相应的有:1、丁酉年与丙申年相配,即甲子年的第15年和第16年。这是月亮失去光辉的年份。如1987是丁酉年,1986是丙申年,这两年发生了日全食和彗星掠过地球(彗星的亮度比月亮光亮要大得多); 1927年丁巳年和1926丙辰年也相继发生了日全食和彗星出现。2、丁卯年和乙丑年,都是易发生风暴雪的年份。
五、戊:读“勿”,本义同“奋”,奋起争夺。甲骨文和金文象两头相斗欲相啮之形。《韩非子》说“两虎争般,勇士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