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什么女孩?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叶问4》中,万宗华死前对叶问说的那句“大丈夫不可自废武功”。或许这句话并不适合用在孙启容身上(他是个文弱书生而不是武林高手),但道理却是相通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我们总该保持一些属于大丈夫的尊严和品格。 说起孙启容就不能不从他的父亲孙文开始。作为国父,孙文的伟大无须多言。而作为一个父亲,孙文虽然给了儿子们很好的教育,但他们却似乎没有继承到父亲的反帝爱国精神。大公子孙科是国民党高级领导人之一,在国民党内颇有地位;二公子孙永青则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们都不具备父亲那种可贵的独立人格和精神气。
反而是三公子孙新(就是孙启容!)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这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孙家是官宦世家,所以家里人对他的期待是很高的。但是孙新却不想步自己哥哥和后脚的仕途之路。1924年,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到上海,考入中国大学,主修哲学。在上海期间,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加入了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5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他只身来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他参加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中央委员会扩大的六中全会。会议期间,他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从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制度的先河。 抗战胜利后,孙新随同中共中央到达东北。后来由于信仰分歧,他在1948年的延安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由此转向了无党无派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孙新担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尽管官职不小,但他始终没能够摆脱掉自己的书生气质。在外交部一次招待外宾的宴会上,正当大家高谈阔论的时候,孙新一个人坐在一边,若有所失地回忆起了在延安的往事……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际,他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党和人民做一些贡献。然而他却选择了退隐。
1957年,他和妻子董洁华一起离开北京,辗转前往湖北襄阳定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曾经说,“我的一生是有意义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 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充满荣耀的吗?身为国父之子,他没有给家族丢脸。身为知识分子,他没有给祖国丢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