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阅兵吗?
1935年10月1日,美国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了美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大阅兵,10万民兵、士兵和骑兵通过林荫道,数十万人观看了这一阅兵式。这次大阅兵发生在1940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也是和平时期最后一次有如此大规模和影响的阅兵式。在美国历史上,1935年的这次大阅兵不仅规模大,在参加人员的种族和民族构成方面也非常具有多样性,因而意义非凡。参加游行的除了士兵和军人家属之外,还有各个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美国爱国主义的忠诚,向外界展示他们与主流社会和谐共存、休戚与共的态度。
大阅兵的倡议者是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的经理奥拉斯·戴维斯(OrazioS. Davis),他从欧洲返回后在1933年提出并开始筹划大阅兵。在他看来,欧洲的阅兵能有效激发对政府、国王、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因此他也希望在美国组织一次类似的大阅兵,以强化美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并纪念美国宪法诞生150周年。不过,他的想法一度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质疑。1935年5月24日,政府正式授权组织大阅兵。
大阅兵的筹委会负责人由华盛顿特区的知名牙医弗兰克·哈纳克(Frank S.Hannack)担任,他负责的部门多达52个,共有工作人员2151名,都以志愿者形式参与了大阅兵的筹备过程。整个筹委会的成员来自各种不同社会群体,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大阅兵过程中的种族、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大阅兵的具体路线是从林荫道南下的宾夕法尼亚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开始,终点是国家广场(NationalMall),整个过程由800名骑术精湛者担任护骑。
大阅兵的游行者中,既有刚刚退役的老兵,也不乏刚从预备役归来的年轻人。游行方队中有35个代表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组织的游行团体,包括印第安人、犹太人、意大利人、法国人、波兰人等。宗教团体的游行方队包括天主教、犹太教、浸信会和卫理公会教派等。游行方队中不仅有联邦政府和各地方警察与消防人员、陆军和海军军官,还有医院、学校、音乐和戏剧团体、工会、商会、退伍军人协会和各种慈善组织的代表。游行者中最年长的是一位97岁高龄的海军陆战队老兵,年幼者是一些15岁前后的小学生。游行方队中还有大量的女性群体,有的游行队是完全由女性组成。此外,游行者中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有的来自最贫穷的南部,也有的来自最富裕的纽约。所有这些多样性游行方队象征着美国文化、宗教、种族和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大阅兵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以社区自治方式在地方实施,另一方面也由政府主导。华盛顿市政府、警察和消防部门为大阅兵提供了支持;联邦政府部门免费开放所有办公大楼和国会大厦,以便游行者从其内部通过,而无须经过拥挤的大街。为保证大阅兵能顺利进行,华盛顿特区政府临时增加了2万多个警察来协助维持治安,他们和大阅兵的志愿者们一样,都以义务工作的形式参与其中。此外,华盛顿市从全国招聘了2200名医生和300多名护士,为大阅兵期间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提供及时帮助。所有参与大阅兵的游行方队成员都接受了相应的卫生安全培训。志愿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是大阅兵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阅兵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仅10月1日当天就有35万人观看游行并出席了在国会大厦南草坪(SouthLawn)举行的庆祝仪式。参加游行的方队于上午7点从华盛顿林荫道和宾夕法尼亚大道启程,11点后游行队伍陆续抵达国家广场。为保证大阅兵的顺利进行,一些街道被改为单行线,许多桥梁则对汽车封闭。游行结束后,30多辆汽车在国家广场播放爵士乐并发放糖果。在国会大厦南草坪,还举行了由10万名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游行方队人员参与的聚会。为庆祝联邦宪法诞生150周年,游行方队的人员在国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