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天台二路在哪?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拥有华夏民族摇篮之称的陕西省。在西安市莲湖区,拥有这么一座气势磅礴的皇家陵园——杜陵。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杜陵,但你一定知道“诗仙”李白。而杜陵正是李白的祖父的陵墓所在之处。
而今天我们所谈及的天台二路便是位于杜陵西南侧,是为祭祀李白之先辈所开辟的一条路。
杜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始为汉宣帝陵。元初,迁陵寝于原上,号曰“原陵”。旧名 “惠陵”。唐享谥“文成”,又称文成陵。元成宗封蜀氏为“昭德庆国公”,谥“诗酒”。明嘉靖八年(1529)改修城池,把汉城垣包裹在内。陵在少陵原上,亦称“杜少陵”。 杜陵周垣四面各有门二,东西北三门各有骑道与咸阳通道相通。从陵园总体布局到陵墓形制,承袭西汉旧制,但由于诗仙李白的地位和影响,后人为其开辟了一条路——天台二路。
杜陵东南,有以墓葬著名的高尊墓。又东,有唐郑注冢。注,原籍婺州,后家咸阳。以医术见知肃、文二宗,并立承福之坊,以厚遇之。卒,帝伤其去,禁宦官葬送至东都。常建赠诗十首,一云:“残英不落艳桃花”,一云:“细竹入新律”,见《全唐诗》。又有明王铎《题郑注墓》诗:“汉室常多故,医人竟得名。紫衣观国史,红粉坠池亭。恨向秋烟灭,愁从月上平。千坟明月在,无计哭无声。”
沿着这条路,我们可以走进诗仙李白的世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治今甘肃秦安县),按邑籍为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人,生于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塔什干城北)。李白祖先李暠(603—653年),为西凉武昭王李暠9世孙。李白有远祖李邕,唐代大臣、书画家。
李白年少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五岁的时候,其母亲任杏花在庭院中栽了一棵杏树。到李白七岁时,这棵杏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每当仲夏之夜,李白躺在母亲膝上,聆听着远处传来的琴声,沉浸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母亲说:“李白,你知道‘梨花映月’吗?”李白点点头,“你是说用‘梨花映月’这几个字作一首诗?”李白不假思索地说:“是啊,娘,你给我点时间,我明天就写好。”可是,直到太阳下山,李白也没写好。第二天,李白醒来时已经天亮了。李母埋怨道:“怎么还没写好?去学堂吧!”李白没有回答。他一直沿着小路向前走啊走啊,走到一个山谷里。山谷静悄悄的。忽然,他眼前一亮,看见了一块巨石。石上刻着四个刚劲的大字:“静虚守拙”。李白突然有了灵感,抬头一看,远处山坡上有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树,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显眼。李白有了灵感,连忙跑回家,拿出纸,一气呵成。
后来,李白又师从杜甫的侄子杜西叔,学习读书和写作。在十五岁时,李白已能文章,并学会作诗。当时,他已经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了。在闲暇时分,他喜欢到山里打猎。那杆紫枪,那匹雪龙驹,还有那束红头绳,都一直藏在他的心底……忽然,他听到了一阵清脆的琴声。转过一块大石,只见一位满脸胡须、身材魁梧的老人坐在一块高高的岩石上,背朝下山小路,面对滔滔江水。李白走了过去,向老人见礼道:“晚生李白,见一位老伯伯在此,特来拜谒。”老人转过身,见是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人,便起身拉着李白的手说:“好孩子,我的孩子,快请坐!”李白坐下后,老人说:“我姓曹,名绍,单字森。”李白起身鞠躬说:“拜见岳伯伯。小时候,听母亲讲,我的三叔李諲曾经跟随您老学习,您是我晚辈的晚辈。”
原来,李白的叔祖李諲,比李白大30岁,曾在唐玄宗皇帝跟前做官,因厌恶皇帝骄奢淫逸的生活,便辞官回到绵州,隐居不仕。他对炼丹之道和品茗之术很有研究,更喜爱文章、诗词和书法。看到家乡有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文人隐士,年轻的李白自然视之为楷模。特别是听说太守李承空有36石菊花盏,内藏古人诗赋于其中,更令李白神往。他那远大的志向和超然脱俗的境界,便是从此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