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木的缺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原始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国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一】 现代很多人谈五行的用法,往往以金、水、火、土、木来指五种物质元素,并且强调每一种元素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即属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五行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一种宇宙变化规律,而不是指特定的几种物质或性质。 在《尚书》中就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说法,这里的五行并不是指具体的五种事物,而是代表五种德性或者说是五种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还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的解释。在《左传》中有记载了周公和鲁公讲论五行的内容,其中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事物,只是用五行分别对应了君主、父亲、民众、臣子、儿子等社会角色,以及四季之类的大自然现象而已;另外孔子还解释过五行是“五事”的意思,这个五事是指君道的“敬德”、父道的“慈”、臣子的“忠”和子道的“孝”等五个方面的德行。 所以可以知道,早期的五行不是用来描述某种具体事物的性质的,而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当然,因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相生相克的,所以古人又把五行联系到了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上面去。
比如《庄子·天地篇》就提到一种学说叫“水行无舟楫,陆行毋车马,可是其处也。”这个说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无论是行走还是运动的方式都可以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人本身也应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而不应该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或是安于现状。
又比如《荀子》里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谷菽、枣栗者,百姓之所养长也;草木者,百姓之衣饰也;禽兽者,民之用器也。”这里把五行联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了,不过这时的五行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概念了,它已经被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来概括世间万物的运动特点与属性特征,同时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角度和新方式——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
后来,五行也被用于解释中医的原理,并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注意的是,五行学说中所讲的五行并非简单的相互生克关系,而是一套动态变化的平衡系统,这就使得人们在应用五行时应当注意把握其中的度,而不能一味追求单一方向上的强化或削弱。例如,中医常用人参补气,但同时也会使用一些行气活血类药物来防止气虚引起的瘀滞症状出现。因此,我们在理解五行理论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是互相排斥的相反相成的关系,而要认识到它们其实是一类动态平衡的关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