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是五行之水吗?
中医理论中,“形”指有形的实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象”是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主要有面色、舌质舌苔、睡眠、梦、二便等;“证”是机体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状态;而“脉”则是阴阳之气在经脉中的形象变化,它是阴阳气化运动在血脉中的反映,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又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了解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努力做到情绪相对稳定的“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劳逸结合,就能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疾病也就无从发生。所以,“法于阴阳”是养生的根本大法。
那么,怎样做到“法于阴阳”呢?首先就得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并加以利用,为此就应了解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标志着时令的变化以及对应的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医学认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包含六个节气,各节气分别对应自然界阳气升降出人状态的特定时段。以立春为例,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万物生机盎然,人体阳气随之向上向外生发,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避免寒邪损伤机体。
另外,二十四节气中还包含十二地支,每个季节有三个节气属于“三辰”,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其中,前三个时序属木,后三个时序属土。我们现代的人,尤其是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年轻人,由于受到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加上自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因素,很容易出现肝郁气滞证。中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规律,若反其道而行之,就会生病。我们在生活中应做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注意保护体内正气的循环往复,使机体逐步适应大自然阴晴圆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