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银行倒闭了?
1935年,国民政府将全国银行进行了合并,组成了6家大规模银行,这6家银行的资产达到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80%以上。其中,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称之为“银行三驾马车”。当时,中央银行的资本金最大,有2亿元(法币);中国第二,有1.4亿元;交通第三,有1亿元。
由于是国有金融企业,所以国家的财政和央行可以随时给这几个银行输血,增加他们的资本金。这几个银行信誉卓著,被誉为“四大银行”,甚至被称为“金融四大金刚”“金融黄埔军校”等等。在抗战之前,除了对日经济战和蒋经国的币制改革的挫折之外,这几家银行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到了战时,重庆成为陪都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大都迁徙至重庆,设立分支机构,继续运营。因为有了国有背景和国民党的控盘,这个时期的“四大银行”堪称一帆风顺。
不过,也有意外。1947年末到1948年初,上海发生了一场由黄金期货交易引发的挤兑风潮。当时,上海物价飞涨,百姓恐慌。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国民政府宣布,自1948年1月2日起,凡兑换外币须缴纳20%的特别税,同时,禁止黄金出口。这两项措施顿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各大银行纷纷出现挤兑,风潮迅速波及南京、西安等大城市。面对汹涌的挤兑风潮,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家老大哥联手出手才稳住阵脚。 但是,此次风波也暴露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缺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信用担保。如果发生系统性风险,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会立即崩盘。
1948年底,国民政府发布《关于中央金融机构改组的决议》,决定废除旧式的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中央银行制度。尽管只是换了块招牌,但这被看作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央行。
至于原来的“四大银行”,则经过多次改制,分别于1949年和1953年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