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有多高?
关于我国古代万里长城的海拔高度,各种资料说法不一。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朔方以东,直幽云二万里。”司马迁所说“朔方”,在今内蒙古中部,以之作为起点,经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至甘肃东部止,大约两万公里;而“幽云”则指今天河北北部及北京全境。
按《史记》这段文字所标示的地理位置和方向来看,它所指的长城应是秦汉长城,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筑的第一段长城,西起临洮(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明代嘉靖皇帝《登太行山》诗中“惟临洮古渡头,万里云中地。”也证明这长城就是秦筑长城。 然而这个“万里”是否准确呢?清人孙星衍在《尚书古文疏证》中引用明人杨慎的话指出,这条长城“直抵幽州城(今北京)三百里。”“三万里”的说法便源自于此。但孙星衍又说:“此言‘三万里’者,非自幽州西至临洮凡三万里,乃自陕甘界入河北,直抵幽州,计三里而近。”原来“三万里”指的是从临洮到幽州的距离,按现在的地理概念算来,大约两千多公里,比《史记》所载“直幽云二万里”要少一万余里。
清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余在翰林日,见内府抄出郭子章《雍大记》,有‘长城’一条,载其长度云:‘东自山海间行五百里,西至沙漠四百里,又西至于虏地,凡万里。’”这里所说的“山海间”应当便是汉代海昏侯刘贺被贬的地方——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它在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境内。
汉唐时期的万里长城大致在现辽宁西部至河北东北部地区。当然,这个“万里”到底是不是一万多里,仍可商榷。因为当时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界并不像后世那样固定不变,往往是此长彼消,变化无常。况且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泛滥改道频繁,给计算边界带来了难度。孙星衍说:“或曰,汉武时霍光与匈奴结和亲之约,去塞三千,还塞外一千,又近塞二千,共五千而已。…此自是汉朝旧塞,未必尽得匈奴之地。”孙氏所说的“汉朝旧塞”恐怕就包括秦代所修长城在内了。这样算来,自临洮至幽州的两千公里加上这些“五十千”加起来也不到三万里。
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在注译《资治通鉴》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自临洮西至祁连山,本汉酒泉郡,晋以后为河西节度使治所,唐天宝元年改为酒泉郡,六年改为肃州镇。……盖汉武所置五郡之四皆有城郭,惟敦煌郡无之。元狩二年始置酒泉都尉,而肃州之名自此始。元帝永平年间于祁连山筑亭障,谓之金山寨。魏太武帝时,匈奴复盛,侵扰河右,太武帝遣将军张黎击破之,自是匈奴远遁,而凉州遂安。其后鲜卑拓拔氏居河西,建北魏朝,凉州复乱。此时万里长城,多在漠北。隋炀帝西巡张掖,欲通丝路,反被突厥颉利可汗阻回。唐太宗征颉利可汗,突厥灭。……由此上溯,汉匈争战,战和不定,城郭迁移,山川更守,盖无定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