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天气预报准吗?
谢邀! 在秦皇岛生活了近40年,对这座城市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先说结论,秦皇岛的天气预报在北方城市里算是比较准的了;但跟南方城市比肯定是有差距的,毕竟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都是动态的… 个人认为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秦皇岛工作的这些时间里,我明显感受到预报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而同时我们的气象台也引入了更多的先进设备(比如卫星云图)和新技术(比如数值预报)。
举个例子吧,2015年8月23日那天我正出差在外,当时就想看看自己家乡的天气如何于是就搜索到了秦皇岛市气象台官网,看到当日有雨并携带雨伞!结果当天飞机晚点,到达秦皇岛的时候已经黄昏,天边挂起了一抹彩虹,顿时觉得惊喜万分(▼▽▼) 再一个例子,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是美国用激光射向月球探测月球背面的山脉情况,结果发现误差竟然只有几十米(当然这主要是美国的科技实力雄厚,我们得仰望)。而我们秦皇岛的气象台有时也能精确到百米甚至更短的距离,记得有一年夏天晚上十点多我正在海边游玩,突然听到远处有人喊“快跑啊,暴雨来了”,我一扭头正好看到不远处海水汹涌澎湃(这里说的不是海潮而是涌动的海面)。于是我也赶快跑回家。第二天查看天气,发现夜里12点开始有强降水,期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而我就在距海边大约5公里远的家里安然无恙。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多高级的设备和多先进的算法,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变量,因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相信用心的人一定会做出好的预报。
天气不是“预报”而是“现在播”
气象部门每天的天气预报,是24小时以内逐时的天气变化,也就是“现在播”,预报时效短,对天气现象、降水量以及风力风向等要求都有比较高的准确率。比如,前天上午发布大雨暴雨的消息,是当时天气演变趋势的预测,之后天气形势一直在变化,气象部门也不断根据新的资料进行订正、滚动发布最新天气情况,所以,与12小时之内的预报是不矛盾的,恰恰是精细化预报。
另外,气象部门从2007年开始,已经不用“预报”来命名,而是严格使用“天气实况”和“预警信号”来区分短时天气变化。
“实况”指的就是已经发生的天气和影响范围,比如多少毫米的降水、覆盖多大区域等。“预警信号”是对未来24小时之内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判断后发布的。
和生活越来越近的精细化预报
和从前单一的预报相比,如今天气越来越精确,能分得更细,预报时间、区域、项目也细化了。
从预报项目来说,以前只报气温和风,像冬天,就一个最低和最高温度,现在细化了,增加了平均温度,从1至5天分为5个时间段来预报。另外,还增加了负氧离子、湿度等指标。比如风,从前只有地面风力预报,现在有500米高度风速和风向。
从空间来说,2007年以前预报城区天气,从2007年开始全市各区县定点预报,今年起,细化到乡镇定点预报。不仅如此,还开始分时定点预报,就是1至3小时逐时天气变化、3至12小时分区预报。
现在大家在气象局网站上、微博微信上,都能看到逐时的天气情况和变化,并且还有精细到乡镇的天气预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并且,未来还会继续细化。
气象预报为什么“不准”
有些市民可能觉得,气象部门有时候预报有雨,结果下得不大或者没下,是不是预报不准了,或者是报不准?这是个误解,也是受现在网络和微博等影响,天气信息来源渠道多,有些是个人凭经验或局部区域的天气来发布,影响了大家对预报的判断。
而且由于天气具有阶段性、突发性和局地性的突发气象灾害,气象上称为“小概率、大影响”,这是目前世界性的难题,尽管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是这种天气仍难以准确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