坔属什么生肖?
坔(dì),是古代中国对地震的称谓之一。《礼记·月令》中有“其帝颛顼”,解释为:“地不震,德至深;万物莫不至,阴阳和得务,时雨降,草木兴,五谷熟。”而《周书·大昭令》有记载“其年十二月乙未,地震,岳渎咸通。”其中的“地震”、“岳渎”,都指代了如今的“地质灾害”。 所以从古人对地理的认知来看,地震属于大地之“病”,是有“德行”才能远离的。 既然地震属于“病”,那就应该用“药”来治。古代的“药物”概念和现代不一样——凡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皆称为“药”,所以在古代,人们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预防地震。
在宋代,人们为了防地震把城中的房屋全部拆掉重建;在明代,北京为了防止地震,将城内居民迁出筑墙;乾隆年间,云南为了修筑石城以防地震,征调数万民夫,花了10年的时间才完工…… 这些措施,都有些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在里面。而在面对已经发生的地震,古人们也很重视对“后患”的治理。
例如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下诏让群臣讨论如何防止余震;隋炀帝曾经组织人力物力修建了长达5000里的堤坝以防海水倒灌;而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更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定期测量地表的变动情况,还发布了不少通告,严禁百姓在特定的区域挖井、取土或挖掘沟渠——因为地表的水文变化可能会被误认为地震的先兆。 这种种措施,看似颇有成效。但在古人看来,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真正的治本之“药”仍然需要从“人”身上找。
于是他们又转向了对民众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上——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避免“冒犯”天地自然。 显然,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毕竟人心难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无意间做了错事。所以人们只好寻求别的办法,希望借由外在的力量,帮助自己避开天灾,祈求平安无事。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总是努力求神问卜,试图掌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因所在。至于那些无法预测、却又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灾害,诸如洪水、干旱、蝗灾等等,亦都在被预防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