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有什么作用?
古人把没有角的大象叫麒,有角的叫麟。《礼记·礼运》中有“行礼之时,象玉麒麟”的说法;《周礼·春官·司服》中又有“王之祥,裘弁而朝”。郑玄注曰:“王之吉凶等祥,若时雨施德,四时成物,日月星辰皆然。”这种头上有角的叫麟,无角的叫麒,后来简称为麟、骐的兽在古代文献中时常出现。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定公十五年春,颜渊卒。夏,孟敬子弑其君,谥曰悼公。孔子病,乐正子春、颜哲子游求为之颂。子贡请之,孔子作《季氏》,以亡之为《阳货》,以费之为《昭公》。年六十八而终,谥曰孔宣候。”这里的“季氏”“昭公”“阳侯”“孔宣候”都是谥号。那么为何前面要加上死者的姓呢?这是因为西汉时期的学者们认为单是谥号还不够完整,必须与死者姓氏一起才能完全表示对死者的称颂。
如晋代学者杜预所著的《春秋经传集解》中就引用汉代儒生的说法解释《左传·僖公元年》中的“秦伯伐晋,报殽之战也”的一句话说:“伯者,秦桓公之称。秦自穆公以来,世勤军事,故其封爵,以‘伯’为称。”明代学者陈士元撰写的《春秋姓名释义》中也引用了类似观点解释前文所述《史记·孔子世家》中“鲁哀公十七年春,齐国夏来朝,至京师。四月乙亥,齐侯卒于路。” 一条汉儒注释说:“齐哀公之名,齐桓公之字。春秋之时,天子命诸侯,褒称之所加也,故曰哀姜氏。鲁庄公之母谓哀姜,亦曰武姜。”另有一条解释则更详细地说:“桓公之初,未得名,其辞曰‘齐大夫侯氏会于鄄’,隐公三年。及盟,初自称哀公,四年。书曰‘公会齐侯于夹’”。又有一条干脆直书其名说:“哀音哀,公字。”
可见在当时人们心中,“谥号+姓名”比单独一个谥号要完整得多,也正式得多。所以《晋书·礼仪志》中说:“(汉武帝)即位二十余年,群臣以求封禅为请……于是制曰可。乃进爵一级,冠十旒,皇太后居青灵官,皇帝为郊祀上帝。”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嘉靖末,太仆卿张岳图《大礼》议。帝怒其不逊,令廷杖。至十五棍,张晕绝。良久始苏。伏地叩首,愿赐一死,惟免廷杖。上曰:‘谁教他做的?’张曰:‘自己做的。’上曰:‘既自己做得,还要你死做甚么!’张曰:‘臣死后,再不要皇爷廷杖。’” 张岳之所以宁肯承受鞭笞之刑也不愿被廷杖,就是因为廷杖意味着他的谥号还没有确定下来,而受刑后身死的严重后果则是可以得到确切的谥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