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南中学怎么样?
作为1974年入学,1976年毕业的上南中学生,我对于母校的感情非常复杂。说它好,因为它确实成绩过硬;说它不好,它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也实在不少。
上南是上海市重点,当时的四大名校之一(现在应该是前三)。以我的初中年级为例,当年有30多个学生考进上海四中(当时叫上海第四中学,简称四中的原因后面会提到),两个去上师大附二中,一个去曹杨二中,这几个学校都是当时不错的市重点。
但是同班同学也有考不进大学的,那基本都是去了差一点的市重点或者高中。当然这些学校跟今天的学校不能比,今天上海的郊区学校基本上都比十年前要差很多了。 说上南好,是因为它的成绩过硬。我在的那个班级,从初一进校开始就一直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几个班级之一,学校的各种竞赛,这个班基本都有不少人拿奖。到初三的时候更是全校唯一拿到区理科实验班的班级,三个进四中的名额有两个是我们班的,还有一个是跟班走但分数更高的女生,进了华师二附中。
但是我们这个班中考完除了进四中的那些人以外,全部到了差的市重点(注意:这里我指的市重点不包括现在所谓的郊区重点),因为进上海大学的同学只有一个人(后来得知他是少数民族照顾分进上大,如果正常发挥应该可以进四中大致平行的一所学校)。
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同学们差距那么大呢?原因在上南,更具体的原因在上南的教导处。 上南的成绩怎么来的?主要就是靠考试,每天考试,每周测试,每月大考。这些考试的题目难度和考试时间都很变态,所以经常看到有人考砸了坐在位子上一声不吭。但是这样下来学生的成绩就稳定提高,在关键性的考试中就不会掉链子。
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有其弊端,就是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够。记得我们物理老师曾经跟我们感叹,你们现在成绩好了,可将来进了大学怎么搞啊?其实学校里除三大主课外的学科成绩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很好,有的很烂。我记得我当时历史和政治成绩比较好,但是数学却常年考不了高分,最后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逻辑能力很差。
应该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体制,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但是过去那种“一力降十会”的方法也有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