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按月看五行?

达蓓璟达蓓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什么是月? 《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殷曰殷冬周曰白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引李巡曰,“春为苍灵,夏为朱明,秋为素灵,冬为元冥”;宋·邢昺疏云:“此四灵者,始夏之正也.”又《大司乐》注,“《夏籥》六间,六间故有十有二奏,以观鸟兽变化”,疏曰:“今《乐书》云‘大夏之乐’谓之夏籥者,以夏时修德,含和致柔,故称夏也;以籥象四时,故言大夏……”由上可知,中国古代认为四时(四季)是由太阳的运行决定的;而月的运行又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万物生长,因此中国的古人将月作为划分四时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时间序列中,月和四时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古人的观念,什么叫做月呢? 月是指朔望月还是指望辰月? 在现代天文术语中,月球的平均轨道半径约为384400千米,其偏心率约为0.0547,也就是说月球的实际轨道半径与平均轨道半径有一定差距:当月球远离地球时实际轨道半径大于平均轨道半径,反之亦然。由此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不等同于一个朔望月——通常所说的朔望月大约29.53日,这是指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最近地点到最远地点所需的时间长度。而当满月接近近地点时,由于此时月球离地球较远,所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要大于一个朔望月。同理,当月球接近远地点时,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要小于一个朔望月。 当满月靠近近日点或远离近日点时称为朔或望。那么,从朔到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我们是否可以将它称之为“月”呢?显然不行!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太短暂了,甚至无法被人们肉眼观察到。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周期性现象称为“月”的话,那就会得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结果:朔望月的长度刚好等于一个周期内月亮自西向东运行13个整圆的位置(约6590.6公里)!

根据我的观测经验得知:每逢农历初一之时,无论前一天是月初还是月末,月亮都位于东方天空的最西边--这是因为当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所以人们只能看到月亮的西半边脸而不是东半边;而在当天晚上,月亮则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东南方--此时正好赶上夕阳落山,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月亮的整个弧面都被映照成银白色!所谓的“望”,实际上就是指满月出现在西边天空的时刻;而所谓"朔",则正是指满月在东边天空时的情况。因此,古人把每月初七初八叫做“新月”或者“朔月”(注意这里的新指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 二、如何观察月? 如何区分朔望月和指辰月,可以看作是“月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讨论的就是“如何观察月”这个问题啦~ 古人认为:月,生于朔,衰于望,止于晦。这里的“朔”即初一,“望”即为十五/十六,“晦”则是月末最后一天的晚上至第二天凌晨这段时间。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认知已经相当深刻且细致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关于月有阴晴圆缺的说法出现? 原因很简单:古代人无法长时间地观测同一颗恒星或行星——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也是成本方面的原因:想要观测恒星和行星必须保持望远镜的稳定不动,否则观测的结果就毫无意义可言!但当时的人们还不知晓利用仪器进行测量这一方法,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眼睛去捕捉那些不断变化的星迹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三、总结全文 其实对于月相问题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去观察它们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而是在于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些什么?古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便是:一个月共有三十多天(闰年则为三十一天);每天夜里都有新月诞生并随之消失掉;而每个月的最后两天又都会迎来一轮明月!这些发现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及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下去!

贡心然贡心然优质答主

题主可能不明白,五行的旺相就是十天干中某天干或地支中的某一个干支得令的状态,也就是月柱的值月份(即“立命”)、日柱的值日子,或者时柱值的时辰。 这是根据节气划分的,每年有十二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一个土,一个金,一个水,木火等元素来代表当月的旺气所在之处。

在八字里,最忌的就是这个月的某个天干与别的天干的阴阳五行相冲相克的情况,因为这种相克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最喜欢的则是这个月里的天干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合的状况。 而五行所生所克也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其作用力的,并非绝对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