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五行缺什么?
首先,五行的概念并非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和自然观,而是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历法系统。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古人将天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各分为七个区域,合计为二十个区域,称为“二十八宿”,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东方苍龙的形象;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组成北方玄武的形象;奎、娄、胃、昴、毕、嘴、参七宿组成西方白虎的形象;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组成南方朱雀的形象(详见下图) 这28个星座中,包含了很多恒星,其中大部分恒星是常年在天空中运行的,但也有部分恒星是在运行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或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古人称作“出没”或“伏见”,当这些恒星在某一天隐藏起来时被称为“没”或“伏”(例如房宿、心宿没有出现在天空中的那一天就叫作“房心伏夕”),当它们重新出现在天空中时表示“出”或者“见”(如觜星出现的那一天叫做“觜见”),古人发现许多恒星都有出没的规律,于是就用不同的动物来代表特定的恒星,比如“参”由三只爪的狼组成,古人认为它经常出来就像狼一样有勇气,所以用参来形容勇敢之义,后来人们把狼改成了猴子,就成了现在的参星;而“井”是水井的意思,“鬼”是魁星之意,这两颗星总是成对出现,所以也被称为“牛郎星”与“织女星”。 以上所说的28个星座实际上只是古人用来划分天空的区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群。古人为了进一步细化天上的各个区域,他们又在东、西、南、北四方的各方位又分别设立了七个区域,因此从大处来看共有二十八宿,从小处来看则有四七二十八宿共一百零八星辰。在这108星座中共包含了大约365个天体,其中包括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还有几十颗彗星。另外还有一些非常明亮的恒星也被纳入到108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斗七星和大熊座中的北极星。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在天上寻找自己的本命星的?这个就跟古代的历法系统有关了。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实行过很多种历法,包括夏历、殷历、周历、颛顼历、黄帝历、太初历等等等....在这些历法中以颛顼历最为出名,该历法制定于秦朝末期,一直使用到了汉武帝时期。按照当时的计算方式,每过三十年就会有一个闰月使得日月合朔发生在一个日期上,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每过三十九年才有一次闰月的情况。为此汉朝政府专门设置了司天监的职位来进行观测来确定是否需要闰月。 除了确定是否闰月之外,颛顼历还规定了每颗星星的起算点和它的运行轨迹。比如说某一颗星从甲日起始开始顺行则规定其下一个月要从乙日开始逆行,再下个月要从丁日开始顺行,也就是说一颗星的运行是有固定轨迹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圆或一个椭圆。这样一来,通过观察恒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这颗恒星属于哪个区域从而得知此人是属什么的。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随着地球自转倾斜角度的改变,天上的星座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古人的一些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人。
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古代人对五种基本物质的理解:金、木、水、火、土,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而是从外部传入的。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是印度的佛教,然后才由中国僧侣传到日本和中国内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天象的变化跟地面上的一些事物息息相关,比如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而当夏天来临时万物生长、百花齐放;再比如每年都会有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这些都与自然界中存在着的金属元素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证自然界中各个因素的正常运转。所以说五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是一种迷信学说而是一种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科学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