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癸指什么?
五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叙述周武王与姜太公谈论天命时,有“水、火、木、金、土”的用语; 战国中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则有“上地,其积最高,其水长流,其树木崇盛,其金石厚,其人众利,其货广备。”“中地,其积次之,其水长,其树高大,其金石厚,其人众益,其货列具。”“下地,其积最下,其水长,其树多,其金石薄,其人众少,其货器用。”把土地划分成高、中、下的等级,并分别与之匹配五行:高地配水生,中地配火生,洼地配土生。可见,五行最初是与土地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人们发现,天上星辰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又有了星宿五行(紫微垣、天枢垣、天璇垣、天玑垣等)的说法;再而后,由于日月星球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于是就有了日宫神、月宫神的说法。这样,五行便从最初的指称土地,扩展到了天地间万事万物。
五行相生相克,源于阴阳二气的运行变化。阴极阳升则水生,阳极阴降则火生,此所谓「阴阳化气」。但阴阳之气是互相融合、渗透的,不可能完全分离,所以我们说水是火的比象,也是阴阳互化的结果。
《礼记·月令》:「仲夏,命司空曰:『泉源塞,商旅不行』。」说明水在夏季是不流动的(商人往来无定时,只要不是雨季,随时都可以交易,故称「行商」)。这正好与冬季「山川涸,泽薮枯"的情况相反。可见古人是非常注意观察大自然四季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