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该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该走向何方,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家甚至普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先扯一下制造业的宏观问题。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建成一个世界级制造基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二战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具备后发优势,只要在合适的时间里实施合适的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并不是难事。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资源都由国家计划分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起作用,这种体制下必然产生效率低下、缺乏竞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中国制造”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充分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显著提高,企业也开始走上市场化道路。不过,由于起步晚,再加上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制造”多属于低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制造业借助低成本的优势,通过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代工,实现了快速的腾飞,“中国制造”也走向了世界。但是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展开,依靠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终结,“中国制造”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那么,什么是“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呢?我认为就是由过去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具体来讲就是在研发上的投入、设计上的创新、工艺流程的优化等等各方面进行升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低成本要素的竞争优势,而是说要在保持低价位产品出口的同时,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金量,靠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来换取价值的溢价。
总之,“中国制造”要走一条高技术内涵的增长之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强起来的目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