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滞涨时期的原因?
1973年到1980年,美国经济出现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滞涨,这是二战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 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1973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其次是美国在危机中采取的政策失误和联邦预算赤字不断加剧;再次是1974年和1975年两次严重的美元危机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使美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并引发通胀上升;最后还有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财政政策和克拉克的货币政策的“双紧”调控,以及在危机期间普遍存在的投资和消费不足等问题都起了一定的推动和加剧作用。 但纵观整个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失衡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后至七十年代初期,美国依靠战后的福利制度和马歇尔计划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复兴,国内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有所缩小,但此后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有日益恶化的趋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这就是所谓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从70年代伊始直到73年危机爆发,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美国政府大量印制钞票,疯狂扩张信用,试图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就业以及解决贫困问题。虽然这一措施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造成了日后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事实上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仍然处在不平衡发展的状态。
一方面,华尔街等金融寡头凭借手中的巨额资本把持着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命脉,另一方面广大中产阶层却在不断地丧失财富和生计。据统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美国的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指标)已经从0.39上升到了0.46,接近0.5的临界值,说明美国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另外,近年来兴起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为今天的央行困境留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