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国富民穷?
“国富”和“民穷”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这里所谓“国富”是指国家的物质基础雄厚,所谓的“民穷”是指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十分薄弱,1978年GDP总量只有2563亿美元,人均GDP也只有149美元,相当于现在非洲布基纳法索的平均水平(2016年GDP总量835亿美元,人均GDP 153美元)。
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周边有苏联、朝鲜、越南等穷兄弟,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国内三大阶级中,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生活也较为贫穷,所以当时的“民穷”是有特定对象(农民)和具体原因的。但“国富”却是真实的存在——那时中国已经拥有完整工业体系,能生产日常消费的很多东西,甚至能够自主研制武器装备。
当时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经常代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言,提出很多影响深远的国际战略建议并得到广泛支持,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中国处于有利地位。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迅速扩大了就业规模,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GDP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六成,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英法德美日五国的总和。
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高速铁路总里程数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数世界第二,全面实现城乡医保统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比1990年的6千多元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率接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