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桥多?
因为北京在元朝以前并没有像样的河流,所以也就没有桥梁了。 北京的河道大多来源于京郊的西山和太行山,元大都时,从玉泉山到北海凿了一条渠道,号称“玉河”,但是这条河并不长且水流平缓,无法舟行。 元末战乱,水患严重,明初对京郊河道进行治理,修建了北运河、通惠河等人工河道,使得舟船可达城内。
明代中后期,水利荒废,河道淤塞,水患频仍,于是又有了《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工程,通过引南四湖(现在的是洪泽湖)的水经京杭大运河进入北京,同时在北京城西修筑了积水潭,作为蓄水库。 这样,就为北京的桥多了起来提供了条件——积水潭至皇城外金水桥一带成了京城区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而京城的东端,则因朝阳门外有正阳门和崇文门两地双楼对峙,又有“前门大街”之称。这也就才有了现在的前门上城墙,下城墙有大牌楼,牌楼里有石牌坊,石牌坊间又架三座桥的奇观。
当然,除了元明两代的外力因素使得河流增多、桥梁出现之外,北京自身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今天这座水城。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四周又被群山环绕,由此形成了一种盆地式的地形。这种地形的最大特点自然是水源不易流失,所以地面自然汇集而成的水系自西而来,流入城内。 另外,北京的气候是冬暖夏凉,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加上元明清三代都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所以北京的水源涵养能力相当不错。再加上历史上多次治理京郊河道,使得水患得以消弭,水源不断,河流湖泊众多,自然桥梁也多。